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的法人,可以归入法人所有制的有两类:(1)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大量存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事业法人,这是指由于历史原因事实上已经实行财产的集团公有的集体企事业法人,不包括明显带有股份或其他形式共有的合作组织。
依据国际经验判断,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避免两极分化,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这就需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属性,形成保障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制度安排,并逐步实现城乡资本、土地和住宅市场双向流通。
消费结构升级将不断创造增长新动能,预计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能扩大至5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13亿人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产业变革、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业变革的新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创新,使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工成为扩中的生力军。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应当达到70%左右,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经济转型升级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更需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这家中国官方统计机构没有提供多少有关GDP平减指数计算方法的细节。
对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这个数据太合适,也和其他表明中国的两个经济引擎——制造业和住宅房地产建设——出现更严重放缓的数据不一致。CPI涵盖了消费品,但不包括投资品,也不包括物流或法律等服务。他表示,北京利用平减指数来修改数据,这一点对注重细节的分析师来说非常讨厌,但对实际应用只有微小影响。这些指控称,国家统计局采用的GDP平减指数,未能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作出调整,从而低估了最近几个季度国内的通胀率。
即便地方政府想要编造或篡改商品生产统计数据,他们也无法做到。他用多种基于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等公开价格指数计算出来的另类平减指数,对官方增长率进行过压力测试。
他的研究就是无法说服我。实际上,这两组数据的不一致是导致人们对中国的真实GDP增长率产生怀疑的最大原因。他的结论是,这些误差并非主要由方法上的缺陷造成,而是由政治影响造成的。但这也是那些评估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人士在分析上存在缺陷所导致的结果。
对中国政府以及其他依靠经济增长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政府来说,在数据上作假的诱惑总会存在。我认为,他的研究实际上是错的。我同意存在一系列最终(实际GDP增长率)数字,所有数字都同样合理。中国实际GDP的波动性是世界同类国家中最小的,但其名义GDP数据在一些关键方面看起来更为合理,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中国经济学家姚炜上月写道。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驻香港经济学家迈克尔•帕克(Michael Parker),就是采用宏观式方法的典型。数据量太大,这样作假也太复杂。
怀疑促使伍晓鹰根据一份苏联式产量清单(包括中国每年生产的、从钢管到烤箱的各种工业品的名称及对应的数量),创建了一套并行的工业产出系列数据。另外,服务业目前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
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微调用于将名义GDP换算成实际GDP的通胀指标(即GDP平减指数)实现的。相比之下,要想了解伍晓鹰和霍尔兹之间更严谨具体的辩论,就要一头扎入另一个世界,研究基准数字修订、投入产出表、以及有关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各种相互竞争的假设。实际GDP增长率越早失去其标志意义,我们就越早可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霍尔兹基本上相信,作为把关者,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许宪春在其国民经济核算部门接收到工业统计部门同僚发来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GDP工业组成部分时,有能力将最显眼的虚报数据滤除掉。作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上个月在中共党报《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上撰文,针对相关指控为国家统计局做了辩护。霍尔兹表示:当时事情闹到伍晓鹰不跟我讲话,也不援引我的研究。
但是,在中国经济处于如此危急时刻、以至于威胁到稳定时,依靠一个单一的数字来说服民众相信形势一片大好,其实不太可能会是一项有效的政治策略。这比霍尔兹计算得出的误差幅度超出了一倍以上。
然而,对于彻底不相信中国工业产出数据的他来说,眼下是个尴尬的时刻。类似的,拉美和非洲的大宗商品进口商通过进口量和产品价值方面的海关数据,都可以看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放缓。
2015年(百分之)7.0的数值,可能是从6.5到7.0,(甚至)7.2之间的一个点。数据的矛盾应归咎于企业和地方政府虚报产出。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人在许多地方取得了共识。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只需看一看不经通胀调整、以当前价格水平表达经济产出的名义GDP数据,就能观察到该国主要行业的惨淡状况。地方GDP增长历来都是共产党用来评估政绩以及决定官员升迁的重要因素(尽管这种现象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霍尔兹表示:我更偏向于官方数据。随着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占据全球各大媒体头条,许多伦敦和新加坡的分析师(其中一些以前并没有研究过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也参与到对中国数据可靠性的探究中来。
我认为,官方数据是现有的最好数据。中国官方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实际GDP增速为7%,正好达到中国总理李克强在3月宣布的全年增长目标。
不过,霍尔兹认为,只有国家统计局党组的几名成员对最终的考虑知情。这样的中国数据编制场景,很难说会让人产生信心。
我们的平减指数可以用这个数值,或者用那个数值也说得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专家普遍认同,中国会出于政治动机熨平季度实际增长数据,这种处理旨在让经济的剧烈波动看起来不那么严重,尤其是在应对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样的外部冲击的时候。相比之下,伍晓鹰认为,由于地方官员有实现增长目标的需要,工业GDP数据从根本上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开放。
政府所以这么做,说到底是国企改革倒逼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改革全面提速升级。
至此,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作为改革的见证人,我自己有亲身感受。
国企改革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安徽小岗村农民搞土地承包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消息传开,全国8亿农民一呼百应,当年粮棉就获得了大丰产。